艺报国画知识丨中国艺术史之“四王”“四僧”-泰丰艺术商城-泰丰文化艺术品综合服务平台

国画知识丨中国艺术史之“四王”“四僧”

发布日期:2020 / 08 / 24


超链接

超链接

泰丰文化今天所介绍的是在明末清初的文人画坛上,影响力都极大的两个画派,“四王”与“四僧”,两个风格迥异、各有千秋,却不相上下,这两个画派的代表人物,我们都耳熟能详。


一派是由王时敏、王鉴、王原祁、王翚(huī),四位互为亲友的王姓画家组成,合称“四王”,一般被认为是“正统派”。他们深受董其昌影响,技法功力深厚,画风崇尚摹古,在清代占画坛主流地位。


另一派则是由石涛、朱耷(八大山人)、弘仁、髡(kūn)残(石溪)四位僧侣画家组成,合称“四僧”,一般被认为是“野逸派”。他们不拘一格、不守陈规、抒发性灵、奇崛出新而闻名。


【代表性艺术家】

弘仁(1610~1663):《黄海松石图》《梅屋松泉图》

髡残(1612~1686):《仙源图》《苍翠凌天图》

朱耷(1626~1705):《荷兰水鸟图》《晚安帖》

石涛(1642~1707):《听泉图》《黄山图》

王时敏(1593~1680):《溪山楼观图》《雅宜山斋图》

王鉴(1598~1677):《夏山图》

王翚(1632~1720):《江山纵览图卷》《太白观泉图卷》

王原祁(1642~1715):《夏日山居图》


超链接

朱耷作品/图源自百度


【起源】

中国山水画,自明代沈周、文征明的崛起,莫是龙、董其昌提「尚南眨北论」以来,其势力几为吴门所独占。明、清之季,王时敏、王鉴,上承董其昌,下开王原祁,清初山水,咸以王氏一门为盟主,环顾当时,尚未有能夺王氏之席而代之者,严重地造成画坛之颓运;与之相对立的清初四僧,他们抱亡国之痛,多有强烈的个性与画风,具革新精神。


【风格】

明末清初画坛四位王姓画家,王时敏、王鉴、王翚、王原祁,合称四王。他们均擅长山水画,在师承、崇尚、画风等方面十分接近,加上受到皇帝的赏识,遂成为左右画坛风气的山水画派,因被视为正统派。王时敏、王鉴是第一代,与明末画家董其昌交善,画作受其影响很深,入清隐居不仕。


超链接

石涛作品/图源自百度


第二代为王鉴的学生王翚及王时敏之孙-王原祁,艺术上直接继承他的祖父。他们一致的艺术倾向是:致力摹古,崇拜元四家,注重笔墨,追求平淡清闲的情调﹐以能灵活地运用古人的笔墨技法为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。而四王各具面目,王时敏苍老中见秀嫩,王鉴则沉雄古逸,王翚是秀润沉着,而王原祁有韵味醇朴、笔墨古拙之趣。由于“四王”社会地位显赫,交游广、门生多,在士大夫中影响大,其艺术旨趣又受到统法者赞赏,因此,影响所及,直至近现代。


超链接

王时敏《仙山楼阁图》/图源自百度


另外一群聚集于江南地区的一批遗民画家,呈现出与正统派相左的艺术追求。“四僧”则为其代表,是指石涛、朱耷、石溪、弘仁4人。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,后两人是明代遗民,4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,以绘画避世山林,舒愤忧解,他们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,标新立异,创造出奇肆豪放、不守绳墨、独具风采的画风,振兴了当时画坛,也予后世以深远的影响。


其中石涛、朱耷成就最为显著。石涛的山水不宗一家,戛然自立,景色郁勃新奇,构图大胆新颖,笔墨纵肆多变,格调昂扬雄奇,是清初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。朱耷以花鸟画著称,继承陈淳、徐渭传统,发展了泼墨写意画法。作品往往缘物抒情,以象征、寓意和夸张的手法,塑造奇特的形像,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和国亡家破之痛。笔墨洗练雄肆,构图简约空灵,景象奇险,格调冷隽,达到了笔简意赅的艺术境地。对后来的扬州八怪和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影响重大。


超链接

王原祁《溪山草阁图》/图源自百度


石溪的山水从黄公望、王蒙变化而出,描绘重山复水,繁密而不迫塞,用渴笔秃毫层层皴染,厚重而不板滞,具有雄伟壮阔,苍茫浑厚的气势。与石涛并称“二石”。弘仁的山水取法倪瓒,多绘名山大川,尤善写黄山真景,构图简洁,丘壑奇倔,干笔渴墨劲峭整饬,境界荒寂,富有清新静穆之致,真实地表现了名山之质。


【后续】

四王(正统派)继承董其昌的衣钵,醉心于前人笔墨技巧与摹古,四僧(创新派)强调个性解放,借古开今,表达自己真实的生活情感。两者不同的绘画风格影响了整个清代画坛,可以说,重规矩格法与重师自然、创新是清代画坛贯穿始终的两种思潮。


注:文章转自【非池中】

更多资讯,请上:www.tyfon.com.cn

超链接